叶眼观潮:设计师品牌在哪儿卖?
连卡佛女装区,拥有不少国际设计师品牌的作品。

前些日子,我在设计师张娜的工作室里与栋梁设计师品牌店的主理人 Tasha 聊天。谈及中国设计师品牌的发展,她将之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 1990 年代末到 21 世纪初,例外、素然等在百货店开专柜创立品牌;第二阶段是 2005 年起独立设计师品牌在长乐路开自营专卖店;第三阶段则是 2008 年至今,淘宝时装品牌以及买手实体店的兴起,其中出现了一些上海和北京以外的设计师品牌,比如厦门的上官哲。

在观潮网与日本创河举办的中日韩时尚创意产业发展交流会上,上海露妮的总经理宋翠萍也表达了相同的观点。外资百货店二十年前开始大量进入中国,第一批设计师品牌正是在这些外资百货店的门槛还不是很高时进入了该系统,随之通过加盟代理,在全国各地迅速铺开店铺。然而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比如大型购物中心的兴起,百货商场的结构也开始调整。
设计师品牌对环境要求较高,但是又无法承担商场的扣点以及各种要求,自营开店或网购是两种可以绕开百货店的管道,不过前者成本大事情多,后者市场不成熟,这两者都不该成为独立设计师品牌销售的主流。

买手店才是。JOYCE 和 I.T 等外资买手店都以销售国外设计师品牌为主,国内设计师品牌虽然会得到他们的关注,但毕竟帮不上大忙。好在这几年专注国内设计师品牌的买手店渐渐多了起来,比如 BNC、栋梁,以及长乐路新近开张的棉花田。广州、南京、成都、温州等地也有买手店相继开出,为独立设计师品牌的销售提供了更广阔的销售渠道。上个月于上海和北京开张的连卡佛和老佛爷也为国内设计师品牌辟出了销售区域,连卡佛明年春夏会售卖 Helen Lee 的“迪士尼”系列,广州设计师欧敏捷则将自己的品牌 RICOSTRU 专卖店开进了老佛爷。

设计师品牌要发展,其生态圈必须完善,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缺一不可。过往几年时尚媒体在那里大声吆喝,设计师们赚来的名声往往引来洋酒、洗发水等其他行业品牌的跨界合作邀请,唯独产业里的大厂家难觅踪影。不过这一现象正在改变。比如,今年 Intertextile 面料展期间,国际羊毛局与面料大厂 Dormeuil 请了张驰、班晓雪、欧敏捷等 7 位设计师,用美丽诺羊毛面料设计作品进行展览。

秀场组织方面,上海时装周经过几年的摸索,也基本定下了 4321 的格局:在每季的 40 场左右秀中,40% 为国内设计师品牌,30% 国际品牌,20% 国内商业品牌和 10% 时装院校等教育机构。中国时尚同盟今年也为郑一的 THETHING、张娜的 FAKE NATOO、欧敏捷的 RICOSTRU、廖晓玲的 CONTENT 在红坊举办了 2014 春夏秀,在邀请函上还专门标注了秀后向买手开放 showroom 的时间与地点。这在以往是未曾见的。就在几年前,上海时装周观众的人员构成还是行业领导、设计师的朋友以及各种不明真相的群众,唯独没有买手。

当然,买手也不可能光根据时装秀来下订单,专业的 showroom 可能是未来中国设计师品牌进一步发展的关键。上海自贸区的建立为此带来了更大的想象空间,虽然目前的具体操作方式还不明朗,但未来对国外设计师品牌的引进和国内设计师品牌的出口肯定是有帮助的。目前,国外的一些 showroom 已经开始进入中国,比如来自欧洲的 House of Danube,就代理了数十个欧洲和东南亚品牌,希望将他们介绍给国内买手店,同时也希望将国内的设计师品牌介绍给欧洲的买手。House of Danube 的负责人 Meimei 在谈到 showroom 的作用时指出,一个零售商和买手店不可能在花时间照顾自己消费者意见以及进货售卖的同时,还有余力去关心所有的市场、展示厅、贸易展和新资源。Showroom 则可以成为店家在国际市场上的眼睛和耳朵,根据客户的需求,挑选合适店铺风格以及定位的品牌与产品。同理,showroom 也可以为设计师品牌建立起与买家间的联系,让设计师更专注在产品开发上。当然 showroom 也会细分,有的专做某种风格,比如暗黑,有的专做某个品类,比如配饰,有的专做某几个设计师品牌等等。

有了固定的 showroom,设计师就不用背着样衣到处跑了。我有个设计师朋友郭,从意大利回来,目前正在深圳创业。前阵子他带着自创品牌 incompleto 若缺的样衣跑来上海,结果却由于大家行程碰不上,没见到几个买手。

当然,设计师品牌要做好,最重要是设计师品牌自身团队的建设,正如前 Bottega Veneta 中国区总裁高峰说的,当一个设计师将自己的名字作为品牌来经营时,品牌已经不属于他个人,而是要将它拿出来与共同创业的商业伙伴一起分享,才可能成功。

原文链接
http://www.bundpic.com/2013/11/24150.shtml



 

TAGS:奢侈品产业代购
互联网 观潮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