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束一天的媒体报道采访任务,还没来得及填饱肚子,匆匆走出温州会展中心,随即埋进一辆出租车,由于赶上下班高峰车辆供不应求,于是和一位先生拼车。在行车路上,司机操着河南口音问:"今天这里干什么,这么多人?",还没等我解释,后排先生已经抢先回答道:"一个房产、新疆和田玉展会,杂七杂八的什么都有"。听这解释,我忍不住笑了,想要去辩驳些什么,仔细回味又不禁觉得这回答机智诙谐。

在准备赴温州这次展会前,作者一直在思考,浙江近年来在奢侈品消费领域一直引领全国。光杭州大厦购物中心公布的2008年销售业绩高达总销售额38.05亿元,同比增长16.1%,浙江惊人的奢侈品消费力可见一斑。再者,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出席国内各大奢侈品展的名流富豪中浙商占据70%。如此庞大的市场和消费群体,何以浙江没有一个像样的奢侈品展。带着对浙江本土奢侈品展的期待,作者奔赴温州。

花费30分钟走马观花式的参观,现场也和一些媒体朋友和部分参展商交流,大家总体感觉这次展会"杂乱有余,奢华不足"。特别是和ALLE的刘女士、DUNHILL、COHIBA、DAVIDOFF等知名雪茄、烟斗国内代理的沈先生聊到对这次展会的感觉时,我们的话题回归到对"奢侈品"定义的讨论上,什么才是奢侈品?贴上天价价码就是奢侈品吗?显然这次展会未能就这问题交出满意的答卷。

首先,细节部分的把握不够。3月27日10:10为开幕仪式,媒体悉数到场,然而在众多媒体拥挤在小小走道上焦急等待时,开幕仪式却悄无声息的取消了,未能给苦苦等待的媒体任何口头或者书面解释。

当天09:30——12:00为VIP参观购物时间,然而进入展厅映入眼帘的并不是熠熠生辉的景象,而是各展位上工作人员忙碌布置现场的身影,有的展位甚至参展商还没进场。进场参观者面对的几乎是没什么可看的尴尬局面。

第二,参展品牌、物件层次有待进步提升。在这个问题上众多参展商、观展者都深有感触,观展者希望看到一场更为高端的奢侈品展,大牌参展商也希望参展环境还能有更大的提升。满足名流富豪多层次需求固然没错,然而一味追求参展品牌数量而自贬身价放低门槛要求,充斥进大量非高端品牌只能是适得其反。

第三,明确展会性质定位。从2007年第一届至今,温州奢侈品展一开始就定位为国际化展会。我们需要这样的国际化战略眼光,同时我们也希望这不是主办方的宣传噱头,而应该是我们实质的奋斗目标。

然而,就汽车方面而言,面对上届参展的兰博基尼、宾利、悍马等汽车大牌流失,光靠数量有限且大众熟知的法拉利430,奔驰S500、SLK 280,玛莎拉蒂总裁系列等,势必很难满足富豪们追求个性化服务的需求。

还有,展会目标受众的定位还可以再集中。作者在现场很少看到有主动与DUNHILL烟斗、万宝龙(Mont Blanc)、奥罗拉钢笔参展商沟通品牌文化、书写艺术的观展者,而更多的参展者停留在了新疆和田玉、夜视望远镜区。

最后,我们需要反思举办此类奢侈品展的意义何在。在作者看来一届成功的奢侈品展,不仅仅是参展商和主办方赚的盘满钵满,更是对举办地、甚至是整个中国的一次奢侈品文化的洗礼,纠正昂贵、天价就是奢侈品的错误观念,倡导顶级奢侈品牌背后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品质艺术,真正做到以引领中国高品质生活为目标。遗憾的是在国内还没能做到这点,但是我们很高兴的看到我们在努力,我们在成长。

在和DUNHILL的沈先生聊天时,一工作人员领着温州本土的一家电视台来采访,那位拿着话筒的主持人,一进展位就问这最贵的烟斗是哪个?多少钱?一顿狂拍之后,离去时,回头问了句"你们这个是什么品牌?"。翁先生摇头道:如此只向价格数字看齐的媒体报道,不来也罢!

温州奢侈品展刚刚诞生才3年,如何提升迅速富起来的中国富豪对奢侈品的品鉴能力,不仅仅是奢侈品从业人员的责任,更是媒体、社会的责任。一个新鲜事物的成长势必会走弯路,甚至是错路,但这都无关紧要,重要的是让每一次的遗憾之处,成为辉煌未来的基石。
TAGS:奢侈品产业代购
互联网 观潮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