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2014年7月4日 – K11 ArtFoundation(KAF)今天宣布《Metamorphosis of the Virtual 5+ 5》于上海正式开幕﹐是次展览不但呈现中法两国的数码艺术新浪潮﹐更旨在通过将艺术范畴提升至一个新层面,引导未来变革及社会进步的前思式讨论。

这次展览将汇聚多个来自中法两地的国际知名及新晋艺术家之代表作﹐展出各种虚拟和互动的艺术装置,其中包括几组为上海K11购物艺术中心内的chiK11美术馆特别创作的作品,将带领观者投入震撼且多感官的旅程,让他们同时体验有形、思想及情感上的冲击。《Metamorphosis...《Metamorphosis...《Metamorphosis...《Metamorphosis...《Metamorphosis...

策展《Metamorphosisof the Virtual 5 + 5》是希望建立艺术家与小区之间的新一轮文化交流,引起大众对数码艺术的好奇并作了解﹐更反驳人们普遍认为中国数码艺术家比西方同侪落后的误解。

继于上海刚完展并获得巨大成功的《印象派大师•莫奈特展》及早前公布将于十月与FIAC同时在巴黎举行,K11Art Foundation与巴黎东京宫(Palaisde Tokyo)所联合策划的展览外,这次《Metamorphosisof the Virtual 5 + 5》展览乃是“中法建交50周年” 另一重要庆典活动。《Metamorphosis...《Metamorphosis...《Metamorphosis...《Metamorphosis...《Metamorphosis...

K11 Art Foundation创办人及主席郑志刚表示:「《Metamorphosis of the Virtual 5 + 5》和《印象派大师•莫奈特展》展示不同年代艺术运动发展的展览,同时突显了以创新精神和革新力量所推动的艺术如何影响大众对社会的评价。我们相信今次展览将与早前的莫奈特展一样,让大众产生共鸣,以艺术作品给予观者一种反思及认识自我的新途径。借着不断发展的科技和互联网,我们将进一步得到启发,并更有能力去逐渐改变世界,不论实质的改变有多大。」《Metamorphosis...《Metamorphosis...

虽然数码艺术比蓬勃的主流艺术仍相对低调,但绝对是中国当代艺术运动的重要部分,是次展览为数码艺术的需求恳切提供了一个讨论平台。相对零散的中国当代艺术生态,包括有限的教育、培训及交流机制等,都是在中国推广数码艺术的挑战。

郑志刚先生续说:「Metamorphosis的概念不仅突显了中国当代艺术的突破性发展,更说明了KAF长期以来致力实现的艺术视野。」《Metamorphosis...《Metamorphosis...《Metamorphosis...

《Metamorphosis of the Virtual 5 + 5》乃源于法国著名作家及哲学家christine Buci-Glucksmann的一篇关于本次参展其中一位法国艺术家Pia MYrvoLD的文章。篇中充满诗意及令人回味的文字道出,我们经常面对着存活并不断变化的艺术本质,而其可变幻的概念引领着我们透过艺术去创造一个又一个无止境的故事。

这次新媒体艺术展览,将鼓励观者从展览中的五个系列,包括光通量(Flux)、生命形态(LifeForms)、城市景观(Cityscape)、形态发展(Morphogenetic)及虚拟人像(Avatar),主动探索及思考作品背后的创作意念。KAF亦会为艺术爱好者及艺术学生筹办研讨会及工作坊,让他们对数码艺术有更深了解。《Metamorphosis...《Metamorphosis...

《Metamorphosisof the Virtual 5 + 5》展览

日期:2014年7月5日至8月31日

地点:上海K11购物艺术中心B3层, chi K11美术馆
新媒体伙伴: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chronus Art Center

新媒体制作伙伴:WTiGroup     

项目合作方:

法国驻上海总领事馆、挪威王国驻上海总领事馆、瑞象馆、DSL 收藏

特别鸣谢:

ERCO, SENNHEISER

策展人:

David Rosenberg是以巴黎为基地的独立策展人及编辑,经常于法国及海外定期筹办艺术展览,并就现代及当代艺术发表过无数文章。在他最近所策划的展览中,展出场地包括布达佩斯的匈牙利国家美术馆(Hungarian National Gallery)、罗马当代艺术博物馆(MACRO)、巴黎红屋(lamaison rouge)、巴黎红房子基金(FondationAntoine de Galbert)、路易威登文化艺廊(Espace Culturel Louis Vuitton)及布鲁塞尔的伯格山基金会(Fondation Boghossian)等。

制作人:

金柱元 Joanne Kim(K11 Art Foundation)《Metamorphosis...《Metamorphosis...《Metamorphosis...

参展艺术家包括:

(中国)徐文恺(Aaajiao)、冯梦波(Feng Mengbo)、缪晓春(Miao Xiaochun)、曾建华(Tsang Kin-Wah)、郑达(Zheng Da)。

(法国)MauriceBenayoun, Miguel Chevalier, Pascal Haudressy, Pia MYrvoLD, ORLAN。

 参展法国艺术家简介:

Maurice Benayoun (又名MoBen) ,是一名游走于巴黎及香港两地的法国新媒体艺术家兼理论家。他的作品大多运用和结合不同媒体形式来展示,包括录像、引入式的虚拟现实空间、网络、无线科技、表演艺术、大型艺术装置及交互式展览。

Maurice的作品超越了单纯科技上的层面,对观者认识世界为一个促进的媒介角色。他认为科技在某程度上不能产生事实,但是为我们带出问题。

他的作品EmotionWinds是一个含隐秘意思的录像;片段中的地图上显示,世界的 "情绪"随着现实的风向流动,形成了如中国水墨画般的错综花纹。而这些风向的"情绪"是来自世界各地3,200个大城市的实时天气数据。

Miguel Chevalier 是位早已选择只用计算机及新科技作为媒介的知名国际艺术家,亦是一位运用计算机及数码科技的先锋。他经常以建筑及公众空间作互动,发展出后设城市(meta-cities)、虚拟花园及森林,及随之自然发展出来的"分形植物" (fractal flowers)。

Miguel表示计算机的处理器引发他创作出影像产生影像这种永久性的不断变化。他的新媒体作品灵感是来自大自然的规律,于虚拟过程中对象同样不断成长和变化。所以,他亦矛盾地认为这是一个新渠道去接近大自然。

在他的作品TheOrigin of the World中,Miguel邀请观者沉醉于一个时而缓慢的时而激烈不断分裂和融合过程,繁殖激生之细胞和微生物的“宇宙”中。

Pascal Haudressy的作品经常连接现实及虚空间。他创作的作品装置结合了数码影像、对象及雕塑。同时,他亦喜欢发掘计算机随机计算过程中的潜在美学。

大多Pascal的作品主题集中探讨不断变化的世界 — 实体生物与虚拟生命不断日益增长共存。而这些均与他自身是鞑靼人的背景和个人经历有关。他建造了内容与形式间的对话,指出创作过程中两个基本概念间的突破点:动作和装置。

Pascal的作品Heart 原属Organs系列之一,是一段显示着无休止地跳动的心脏录像,重现人体器官的舒张和收缩运动。纵然这可让观者联想起医学性的意象,但是这段录像所引起的问题比精密解剖带来更深于过程、周期和节奏上的层次。

Pascal的第二件作品Saint-François (in meditation) ,原创自画家卡拉瓦乔(Caravaggio),是属于受历史画作所启发的系列Tableaux的其一作品。这数码图形看似处于静止状态,但其实不易察觉出的模拟呼吸动画正在流动。

Pia MYrvoLD是一位专注于数码艺术的工作者,在此之前曾是多媒体艺术家、策展人及一名成功的时装设计师。她的作品创作大多为数码建筑及景观,包含如维纳斯的古董雕塑,或细胞生物状的原始假像。她的"虚拟形态"展品多数连接着声音和音乐一同展出。

Pia的大多作品通常是在固定不动的通道中,利用数码科技描绘出流动不稳的影像来表达对象的文化,从而让观者在瞬间看到各种产生出来的新图像。

她的作品 “FLOW-works in motion” 首次于2011年威尼斯双年展(Venice Biennale 2011)以独立展馆的形式公开展出。Pia善用周边的大型平面,透过多屏幕数码绘图软件,并以动画雕塑形式来显示各种抽象意景、循环及色调的转变、质感和慢情感景观,来进一步探讨液体建筑(liquid architecture)。是次于K11展出的1.2版本中,将以移动形式组件展示于Pia在2011至2014年间所创作的动画雕塑 —  持续3分钟的顺序绘画。

ORLAN 是首名以手术形式作艺术媒介表演的国际知名艺术家。现时她的表演已延伸至雕塑、摄影、表演艺术、生物科技及新科技等。她的作品大多专注于数码及虚拟人像的概念。

ORLAN 的作品Skinned Liberty是一段投影身体脱皮过程的慢镜录像。录像的正中央,垂直站立的主角做出自由神像的动作。这与ORLAN在每次MeasuRage表演完结时利用自己的身躯作标准量度街道或大厦时所做的动作一样。在SkinnedLiberty作品中运用的鲜绿色令人联想到透明的树脂玻璃,并展示出了一个半机械式的外观形态。在录像中的两边,分别有两个在地上的脱皮身躯,会作出一系列与ORLAN的MeasuRages表演中一样的动作。《Metamorphosis...《Metamorphosis...

参展中国艺术家简介:

徐文恺(Xu Wenkai,又名Aaajiao)出生于西安,后来移居上海。徐文恺是现今中国年轻数码艺术家先锋,同时为网上博客及自由文化的开发者。

徐文恺的作品对观者来说形成了一个既能投入又有距离感的环境,营造了既神秘亦舒慰的抽象气氛。他大多作品中,令观者从录像装置的屏幕中,重新思考人与机器之关系的哲学性争议。

徐文恺其一作品《物1》是由LCD屏幕、木、金属物等组成的录像装置。作品将解说在现今社会中,男男女女都已经无法离开他们的屏幕与各种科技设备,但同时这些科技媒介却能影响着他们做出多种的人生抉择。

曾建华(TsangKin-Wah)凭着他的作品  "combining the foul language with thefloral pattern... which are swirling and running throughout the space" 而知名国际。他亦创建了融合声音、色彩及语言的大型多媒体引入式装置。

曾建华于他最新的作品《七封印》(2009-)中,重新面对他于基督信仰中之成长、丧失以及各种宗教价值观的腐败。曾建华每一装置作品中均使用光、动画与声音,将观者笼罩着于密黑的空间,令观者脱离日常生活中惯性的安全感,在不断压缩和扩大的空间感受四壁与地面泄露出的宗教暴力。

《第四封印》(2010)作品是参照圣经启示录第6章第8节的经文,指一骑马者拥有肆杀之权力 — “那骑马的,名叫「死亡」,阴间伴随着他。他们被赐予了权柄可以统管地上的四分之一,用刀剑、饥荒、瘟疫和地上的野兽去杀害人。” 如此关于死亡的话句于装置中的四壁与地下间走过,扰人的嘶嘶声同时由上方散播。字句会逐渐缩小和慢移,随后再加速放大和增量。

冯梦波(Feng Membo)是中国首名开发"全球网络"题目的艺术家,主要研究虚拟世界及其对人类行为的影响。冯梦波早期于北京中央美术学院受训为版画家。于90年代初期,开始钻研数码艺术,并于绘画及数码艺术之间创作。

冯梦波表示他的作品《矢量军鼓》是对古董电子游戏的一种致敬,同时亦让他有机会可以融会他最喜爱的位图与音乐两大元素。

缪晓春(MiaoXiaochun)的摄影作品凭着其记录现代中国城市的实际情况,和透视出大众与建造空间的关系而闻名于世。他采用数码科技创作全新世界概念作品,尤以3D动画为创作媒介。作为一位数码艺术家,他适当地选用现代工具表达作品,同时亦保留了他于传统观念与中国艺术美学原则的信念。

缪晓春相当无畏及直接地将早期欧洲艺术的经典作品进行修改及诠释。他将中国自身的艺术历史赤裸地展现予观者前,同时以游戏姿态令观者当下就进入了一个早于以往成型的可能性“未来”。

在作品《坐天观井》中,观者可以看到历史与现实图像、西方与中国美学、传统与新媒体艺术、人类与静物、战争与和平、暴力与牧歌等之间的相互对照及重叠。

郑达(Zheng Da)是新媒体互动艺术家、低科技艺术家、独立游戏制作人,并任教于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及为韩国文化部CPI访问学者。现居于中国武汉。

郑达相信作为一新媒体艺术家,科技不只是一种唯科技论的平台,反是一种信念去驱使他突破出科技层面所局限的框架。郑达专注利用平民化的科技去创作一系列不分输家赢家、接收者与创作者的游戏,其可变性及参与性平和了游戏角色间的各种差异,亦消解了现代 “高科技” 之傲慢地位。而采用这种科技创作的方式亦令他逐渐踏上成艺术家之路。

《虚拟的肖像 —入侵计划》是一个让观者身体与虚空间互动的电子影像装置。装置主体是由三栋房子构成。当观者进入了装置中特定的区域时,房子便会相应作出各种爆炸性反应,令观者随之作出的情感反应成为艺术装置的真正主体中心。

 

TAGS:奢侈品产业代购
互联网 观潮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