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张(肇达)大师的说法,现在是服装设计师的好年头。最早的时候什么都能卖钱,竞争多了一点就靠抄到爆款,加工速度盈利,竞争再多点成了靠销售为王的年代,但是真正竞争到白热化的时候才就有人重视到品牌设计个性。现在中国就处于这种状态,在供大于求的服装微利市场,个性化的市场刚刚启蒙。

设计师品牌小荷才露尖尖角,且不谈吉芬、例外在成衣界的地位,哪怕细分市场也不乏尝试与成功者,insh就是其中一个。先说作为尝试者:insh在泰康路的店铺已经去过好几次了,每次都对设计师的品牌定位心存佩服。中国元素近年来炒得火热,但我怎么也没从APEC会议的改良中装里看出与时俱进的美来。金枝玉叶、喜福会都算做的不错,本地的梦回楼兰也算有些想法。但这几个牌子都有自己的局限,就是都是以中装的廓形进行改良。但由于时代的变迁,中装在成衣的功能上早已退出历史的舞台。现在享有的方式是在正装、晚装场合表现的小资怀旧情调。如同在正式的场合穿着随便是种怠慢一样,在日常生活中穿着隆重的旗袍同样是不合时宜的。那些热爱中国元素的年轻人是不是就找不到表达这种感情的方法了吗?!有需求就有市场!诠释新方法在新世纪里渐露端倪:大块面视觉过剩是阻碍中式服装日常运用的负担,将精致的中式刺绣、盘扣等手段应用到成衣甚至室内装饰物上,亦或者通过平面再设计在新一代街头装(Tee恤、牛仔等)的广泛运用成了叫好又叫座的手法。insh、La vie、c-pix等新新中国特色品牌渐渐找到了占有市场的钥匙。

再回过头来说说他们的成功:品牌成功与否究竟是自己说了算还是大家说了算现在成了个值得考虑的问题。也许正是针对以上情况。Mango今年进行国际设计比赛时就特别标明:35岁以下,主导设计过两个以上市场上有销售的设计师。中国设计师要么是走秀专业户,年年月月就这几张脸,要么就在只以盈利为目的服装企业里默默开发爆款。N多的十佳设计师里面能有几个拥有自己的市场品牌?创立有自我风格的市场化品牌,难啊!诚然,insh他们的规模还很小,但是成功的标准并不只是公司规模和销售额。就比如中国推荐参加米兰时装周表演的品牌,大多是国有出口大户,但真正占有市场的本土品牌其实没几个。估计意大利人看了觉得很多产品都挺眼熟的吧!但有意思的是Helen今年四月也被邀请前往瑞典参加发展中国家时尚发展论坛,据说安南、韩正都将出席。邀请方是直接通过网络搜索到insh的。而国际最权威的WGSN网站关于中国品牌的评述目前也只有insh和王一杨的茶缸而已。insh收入有很大一部分来自国外的OBM订单,也就是保留品牌名称进行销售的异国采购。这是那些一直宣称要走出去的实力雄厚的大品牌都没有做到的。你说这样的小品牌算成功吗?!

虽说6万元起家的资金能发展到现有规模,给很多有创业梦想的设计师描绘了努力就有可能的蓝图,但insh也有自己的瓶颈:小规模化导致成本高昂,发展扩大需要吸引资本投入运作。但Helen是设计师不是生意人如何找到能对品牌投资,但又不过多干涉风格的投资商是件可遇而不可求的事情。国外一般基金用来对设计创意类的支持有明文条件与规定,但国内这部分还没有明文规定,审批程序的长短也待考证。但个人认为Helen可以做到的是尽量想办法对设计师个人进行包装和宣传。与品牌形象代言人同理,有明确的视觉标志是品牌体现的最好展示,是成本最低、收效最大的品牌推广手段。Helen要做的就是和媒体保持良好关系,经常参加各类大小型的时尚活动或赛事,使自己与品牌保持持续的曝光率。像4月瑞典之旅,可以做长期细致的跟踪报道,媒体如果知道应该都会流口水!在这里,我要说,Helen:这块香饵一定要好好使用,现在就将它远远甩出去吧!
TAGS:奢侈品产业代购
互联网 观潮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