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偷闲写点关于时尚的心得,不过只敢给非时尚行业的朋友分享——尤其"伐木长工"(FMCGer)苦孩子们。时尚是个广泛而多元化的领域,我并非行业从业人,所以只能算闲扯。不过动笔时,读到李欣频的《十四堂人生创意课》(这位被称为台湾第一文案的知性美女,想来其作品早已被各大广告公司copywriter和文艺青年们追捧,在此也向诸位推荐下),她写道:"少看时尚杂志,那只会让你觉得自己更丑",我深以为然。

中国时尚杂志,最老牌和最赚钱的当属北京时尚媒体集团了,旗下有《先生》、《伊人》、《旅游》和《男人装》等十多本杂志,年销售额过几亿,广告从不打折,版面永远紧张(那些自认为是高端和奢侈品,赚钱不多花钱不少的朋友们,你们好吗?)。我在去年底曾在它们公司参观,位于北京世贸天阶的楼上(底楼有lily wang的著名"雪茄客"店铺),占据了6-7层楼,办公区设计也极具时尚和现代感,时髦男女目不斜视晃来晃去,不过总觉得有些浮华和空泛——这正如它旗下杂志的风格,看着眼花缭乱,小鹿撞胸,但读完只觉得更空虚和钱少。

但毫无疑问,象我这个年龄的大多数中国人是从90年代看着《时尚》杂志长大的,它当初可教会了我们不少时尚和潮流的观念,但如今风头更劲的还是广州媒体圈,如现代传媒旗下的《周末画报》,《新视线》,还有曾以为会衰落但实际上仍牢牢占据"观念制造者"位置无人匹敌的《新周刊》,当然还有称为最"小资"的《城市画报》(我曾在写MUJI无印良品时表达过对它的赞扬)等,这些是我自己会掏钱购买和订购的杂志——《城市画报》从2001年到如今大多数刊物我仍然还保留。

而《时尚》系列,除非别人送给我看,一般不掏钱买,通常翻完就扔,没有太多保留价值——即使是曾经我喜欢的充满男人情趣和幽默感的《男人装》,现在也走下坡路了,真是遗憾……上海的时尚杂志也有风格,如《外滩画报》,不过好像少有走出上海,不了解不发言。现在出一个考题:请marketer们,描述一下阅读《时尚》,《城市画报》,《新视线》和《读者》的4类读者,她们的典型形象,心理及消费行为可能是什么?(参考:"阅读的品味")

不过再次提到《时尚》杂志,因为我们首先分享它在2006年做的研究报告《中国时尚指数白皮书》(感谢时尚媒体集团市场研究部经理吴云凤女士的分享,文件附后下载),它把"时尚指数"细分为"时尚意愿"(追求个性和认同)、"时尚素养"(认知和水平)及"时尚行为"(获取信息和产生消费)三个维度,从而得出综合的"时尚指数",这个模型还有参考意义;虽然调研和分析方法略微粗糙,很有有用的信息未被发掘(更深层次的研究需要定性的心理和行为分析,才能发掘有价值的洞察),这毕竟和《时尚》只是一个传媒公司有关。

时尚这个词,出现频率非常高,但也最模糊,因为每个人眼中和实际发生的"时尚"都不一样。有趣的是,marketer一般是时尚追逐者(虽然追逐的方法和目标不同),大多数公司的marketer,通常也是该公司最时尚最新潮的员工,即使是在产品和设计导向的行业(如时装公司),大抵也如此。

某个公司老总说:"我不相信,那些不喷香水,衬衣皱巴巴,从来不去泡吧的人能搞好品牌",他言语虽然粗糙但有一定道理, 因为品牌就是体验,强大的品牌永远通过它的产品或服务来传递一种新的理念,或生活方式,伟大的品牌更代表了一个未来的趋势。

时尚代表了人对未来,对独立个性,对群体认同的渴望,marketer如果缺乏这些敏感和细腻,行为粗鄙,言语粗糙,很难相信他/她能发掘并把这种brand sense传递给消费者——实际上大多数中国本土品牌的缺陷也在此,总缺根弦,无法打动消费者。(参考:"游走在BT边缘的品牌经理"、 "一些职业礼仪"、"做一个讲究的中国绅士")

传统意义上的fahion,指时装行业,但现在越来越多行业可以划为fashion business,甚至变成show business(比如那些习惯做SHOW的奢侈品和时尚产品)。某些大型消费品公司,如COKE,PEPSI,LO'real,尤其是CHIVAS等洋酒公司的市场部,某种程度上也算从事SHOW BUSINESS——我怀疑把他们和MTV、CHANNEL-V的员工换个岗位,工作性质本质上没有区别,虽然"伐木长工"们(包括我)的弱点,仍然在于缺乏对产品和趋势的深入研究,和场景及服务细节的关注与把握。(参考:"浮华的CHIVAS派对和苦力的PR精英")

有一些marketer的误解,如:"我服务的品牌大众化、廉价,或纯粹功能化,我没有办法体现时尚!",或:"我收入不高,生活在小城市,公司对于品位也没有要求,我干嘛要时尚呢?"。不对,你可以低价,但不能廉价化,低价品牌仍然可以传递良好的时尚品牌感——当然这需要产品及传播等多方面的支持(参考:"亚洲航空:低价非低档");至于marketer本人,只能用老话来答复:没有丑女人,只有懒女人。如果他没有发自内心对品牌和营销的激情,总会有很多自甘堕落的理由,好比画家埋怨油彩太贵,永远只用黑白墨水作画一样。

时尚某种程度上与收入无关——但假设你还在为下一顿饭奔波时,的确太苦,可以暂时忘掉这个名词。又套用罗曼罗兰的老话:生活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有时尚,缺少的是对时尚的敏感。但多年以来,我们由于饥饿、物资匮乏、漠视个体的教育体系,心灵已经被磨炼得紧张、粗糙,缺少对细节的关注,对美、时尚和优雅的敏感及欣赏之心,这才是悲剧所在。

反过来,有独立见解的marketer,又应批判"时尚"这个词——它被引用太多,意义太含糊甚至转变为对潮流、物质、虚荣、浮华的追逐,变成"恶俗"的代名词。某种程度上,我更喜欢"品味"这个词(无关"品位",后者更势利),用陈春花教授的话来说:什么是品味?有品质的东西才有味道。"品味"本质上,是希望我们多发掘和选择有品质的东西——无关价格。所以,可以这样问:你的品牌不时尚,但它有品味吗?你不时尚,但你有品味吗?

时尚,好比欢场的交际花,每个人都渴望和她有一腿,但每个人又缺乏对她深入了解的兴趣。你看看今天的品牌报告,有那一个品牌不把自己称为"时尚的品牌"?(参考:"当低收入成为耻辱,时尚成为时髦")当然这些描述,大多出自肤浅的marketer或广告公司手笔,俨然挂上"时尚"的标签,自己就不落伍。我脑海中最有名的故事,莫过于当年健力宝那个"爆果汽"产品,它的广告非常直白的写道:"我酷,我喝爆果汽!",画面配上弹吉他在街头狂吼的男孩(多么符号化!),假设它进入服装业,可能也会在前胸用大号的字体写道:"我时尚!"。

下次,某位品牌经理或广告人,在你的品牌策划报告上开篇写道:"某某品牌是一个时尚的品牌",你应该做的,是有礼貌的拉开会议室大门,请他/她出门向左转,恕不远送。


查看原文点击这里
TAGS:奢侈品产业代购
互联网 观潮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