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拿菜刀砍电线,一路火花带闪电

我上大学的地方,被称为北京艺术院校四大染缸,时至今日这所曾经被称为"学院"的院校已经不复存在,而被改称为"大学"。在我们上学的时候,学校有一座叫做"广播台"的玩意,每天大家走在去往大食堂的路上,广播声便倒挂下来,开头一阵音乐,然后一连串地报台名: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天津人民广播电台,河南人民广播电台,节奏越来越快,一台赶着一台,突然,男女播音员分别有感情地说:北京广播学院广播台!北京广播学院广播台!!接下来就是一段校园新闻播报,其实这些都是前戏,真正的高潮是最后的点歌环节,每到这个环节就有无数的求偶信息从中传递出来……

前面说那么多废话,其实就是想感谢来看这个专栏的读者们,事实上你们的每一次评价都相当于那些当年的"点歌",每一首"歌"传达出的信息都会让我High或者Low上那么一会儿。所以,谢谢你们。另外,很抱歉,有些时尚传媒的同仁也一不小心看到了我的胡言乱语,而且很可能当时正赶上我站在你所供职的那本杂志门口骂街。要是伤害了您,我先鞠躬了,但道理是这样,我觉得做媒体本来就要求您要色艺双全内外双修,起码也要经得起别人指指点点,要是没有这点铁布衫,少生孩子多种树或者少生孩子多养猪都也能发家致富!

七月的下半月无论是杂志还是生活都给了我惊喜,简直就是手拿菜刀砍电线,一路火花带闪电……


客座

《新视线》7月号

说实在的,很久没看这本杂志了,《周末画报》集团出品的东西,非常两极,高的如《号外》,低的如《周末画报》,我不是说《周末画报》不好,而是钦佩它可以把每一页都渗透到钱的味道,这样的营销,堪称同业翘楚。《新视线》在我印象里有些偏重设计,我低俗,只喜名利场,不哈艺术界,所以看了一段时间《新视线》也就不看了。

而本期《新视线》确实不得不看,它的惊喜来自请了川久保玲作为客座编辑。事实上,整本杂志刊下来,我对这个"客座"是抱着怀疑的。但不管怎样,对于川久保龄的独家合作,已经让我看得很满足了。因为相对于这本杂志的诚意,事实上,对于7月16日在北京798艺术区开幕的Comme des Garcons展览会,我只能说它确实很靠谱儿地准时召开了,除此之外,没有我满意的地方。

《新视线》用了50页来制作这个特辑,内容包括玲姐和姐夫的采访,与玲姐合作Play系列的Filip Pagowski的采访,各地Comme des Garcons店铺的浏览,还有一些与玲姐合作的人的对话。在我眼里,这其中最赞的仅是一个问答——问:你把自己定位于一个时装设计师,还是艺术家?或者其他?玲姐的答案让我心仪:我是一个女商人。嗯,就是女商人。任何人都不会因为这个世俗的答案,看低这个被称为时尚界的NASA几十年未改变发型的教母。事实上,我一直强烈地怀疑着时尚界的种种"封圣"——衣服首先是要让人穿的,作为商人的时装设计师远比作为艺术家的时装设计师可爱很多,因为后者很可能让衣服来"穿"我们,而不是我们"穿"它。

另外,还有个全球创意华人同题问答的换届也很有趣,其中一个问题是"若有一天你遇到川久保玲,你会问什么?"最对我脾气的回答来自伦敦的设计师北京姑娘Masha Ma,她的问题是:为什么一直这个发型?其实,我想问得也是这个……

对于《新视线》这次的川久保玲专辑,我不满意的是很难见到玲姐的设计痕迹,除了封面,而封面也有些简单地可以。还有呢?我想了很久,始终觉得他们落掉什么东西,后来发现是产品……很早以前,我看过一个香港杂志做的Comme des Garcons特辑,满满的一本册子,全是产品,但不仅是产品名录,而是出产年份,市价,炒价,还能不能再买到……所有的经典款式,N多个Comme des Garcons的产品线都有涉及。其实,我也明白作为一本设计杂志,《新视线》很可能是故意回避了关于产品的话题,因为太物质了,但我相信每一个人体验玲姐,都是从一件衣服,一双鞋,一条内裤开始……要不,设计师王一扬也不会在对玲姐的提问里打趣:我那双Comme des Garcons,不到半年胶底就开裂了……

《i-D》七月号

在开栏时,我曾经说,不想多说非华语杂志,但这期的《i-D》我实在太喜欢了,因为他们同样请了客座主编,这为客座主编是我今年最喜欢的牌子OriginalFake的缔造者街头艺术家Kaws。

与《新视线》X川久保玲不同,《i-D》XKaws把设计几乎渗透到每一页杂志,包括对本期封面人物超模Sasha的再造,以及与Bape的主脑Nigo的一次对话。Kaws把自己擅长的涂鸦布满了杂志的各个角落,经常出其不意的出现,比如出现模特胸前的两只OriginalFake断手,甚至其他广告上也出现了OriginalFake的恶搞,这种深度的合作相信同时考验着Kaws与《i-D》的编辑部。

对于OriginalFake的产品,很早之前我就想写点什么,不过一直不知怎么动笔,好像类似于村上隆,Kaws是另一种顽童,所以那么多"不正经"的设计才深深吸引我,也许我们都是不正经的人。要看OriginalFake,可以去http://www.kawsone.com,不过几乎每一件产品都sold out。但可以看看Kaws的blog,那里面还有陈冠希的最新动态……在国内,连卡佛已经引进了OriginalFake,不过数量很少,仅限于一些Tee和一点点周边,价钱倒很公道。

另外关于这期的《i-D》我还想说说那些杜鹃的大片,其实对于国内的新一代超模,我喜欢裴蓓多于杜鹃,因为总是觉得杜鹃长得太"正"了,大家闺秀似的,不好近身……而这次《i-D》的照片,很颠覆,浓妆艳抹,艳俗到一丿,我揣测摄影师和造型师的灵感部分来自于站街女。不过真地超级打动我,我甚至恍惚觉得杜鹃体内确实存在这么一个"精灵"……


送礼

我这个人爱占小便宜,但也不是不论好坏是小便宜就占,这就要看那个小便宜是不是太便宜,因为有时候看着是我占了小便宜但却便宜了你。真够绕的,其实我想说的是很长时间里我很喜欢收集那些杂志附送的小赠品……

有一段间,内地杂志很喜欢附送一些礼品,似乎这个风潮始自《vogue》,后来估计是有杂志跟着送不起了,于是告了刁状,新闻出版署一纸禁令绝了各家的小恩小惠拉拢读者的念头。

不过,当年的那些送东西,我也都有怨言,因为送是送了,可是送的这些东西无一例外都印着自家旗号的超大logo,有时候真想不明白,您送是送了,但非必须让全世界都知道这个不值几块钱的玩意是您送的吗?一本杂志发行量少说也有几万吧,就是有心想占您的便宜,也没胆带着这几块钱的东西招摇过市呀。再说了,既然买了您的杂志,就是认可了您,所以没有必要向这些人再次强行灌输你们的宣传广告了吧?这种送法,只会让人觉得您有点睚眦必报的小气……

今天我要写的两本日本杂志,也是送礼的,应该这么说,写它们完全是因为他们送了礼。

《Smart》7月号&《Mini》8月号 

日本的潮流杂志有很多做得很好,尤其是一些倡导街头时尚的,而我始终认为"街拍"这种表现形式,还是日文杂志做的最好。我喜欢的日本潮流杂志包括『 high fashion 』、『 Men`s joker 』、『 so-en 装苑 』……而不包括眼前的这本《Smart》,买下它全是因为经常光顾的那家店铺老板给我预留了这本七月号的《Smart》,原因是他这期的赠品是Bape的拖鞋!

同理,《Mini》8月号也是这样,女性杂志《Mini》8月号送了X-girl的零钱包……

这两本杂志拿到手,赠品质量在中等,但确实属于可用级别,而且没有在上面缔造杂志的logo,这点诚意还是蛮不错。至于杂志本身,最抢眼的还是街拍和服饰搭配,我已经说了这是日系杂志一贯的亮点,要是不想占小便宜,这两本杂志,其实完全可以忽略了。


例汤

每个月确实有几本杂志一定要说到,相对于上面那些,这些杂志的受众和销量都是惊人的。不说它们就是大不敬,况且每一本都是我真金白银买来的……

《In Style》8月号

上个月,我就预告过,马上要写这本《In Style》《型时代》,这个中文名能更难听点吗?叫一个字《型》多好)的第二期,因为很多时候,创刊号代表不了一本杂志的真实水准。道理很简单,穷几个月筹备之力做一本杂志,与一个月就要完成一本的力量对比显而易见。

我很喜欢《In Style》的创刊号,理由就两个字——亲近。很多时候,我们当下的时尚杂志充满的"二"与"装",生怕与读者显得近了,就掉价了。在这里,我给您讲个故事,当年我有个同学叫阿酷,来自宝岛台湾,曾经是我的海归同学。在国外读书时,一张口就是你们大陆人如何如何的,最可笑的是他居然问我知道星巴克吗?我跟他说,在我们那里星巴克是穷人才喝的,有钱人都喝豆汁儿,豆汁儿没喝过吧,土鳖!后来有一天被我们这些大陆人集体灌了一箱喜力,再之后他就改口咱们中国人如何如何了……道理就是这样,回头让读者集体给您蹶了,您就不装了。

话说回来,《In Style》的亲近体现在那些教人穿衣打扮的专题上:每一件衣服、每一双鞋子、每一个包包都搭配好,下面有价钱,购买地址或电话。做过媒体的人都知道,这是一项非常繁琐的工作,但这些信息对读者最实用。这样的诚意,值得我们尊敬。

另外,她们拍的大片也超"和蔼可亲",无论哪个明星,都比别的时尚杂志邻家和素人一些,包括cover star……

其实,《In Style》是美国销量最好的时尚杂志,也许就是因为它比别的杂志"低"一些。不过也不是没有问题,在8月号里就体现出很多,首先,我觉得版式设计也太平易近人了,很多地方我都觉得很土,不过我也自我检讨了,也许是因为我已经不是一个完全的普通读者,所以才这样觉得。

此外,本期的大专题"关于色彩与性情"对我来说,实在不感冒,我的感觉是《In Style》的专题有些偏弱,创刊号和这期都是,"居家"的感觉多了一些,我想是不是因为它们对于国际版权的依赖太多?最起码封面明星是这样——卡麦隆•迪亚兹,过气没商量。要是五年前,还成。

不过,就一本刚创刊的杂志来说,真的已经蛮好,我希望的是他们可以拉开一些层次,比如不是每一页都这么"亲近",有三分之一的内容"高"过读者一两个级别,这样就更好看了。

《VOGUE》8月号

我认识几个90后的小朋友,她们/他们都狂热于时尚,都把《VOGUE》奉为圣经,与看着《故事会》、《读者》长大的我们相比,我想中国时尚产业的希望就在他们。我看到这些小朋友中的一位,把8月号《VOGUE》几乎每一页都作了分析,洋洋5000字……

确实,《VOGUE》对得起"圣经"尊号,8月号的时尚杂志,大家都在打奥运的主意,这么大的事儿,不打不成,不像我这阵子一直在想怎么"避运"。这其中做的最豪气的,毫无疑问是《VOGUE》,封面的Maggie穿了Maison Martin Margiela设计的羽毛球装,来自于连卡佛的大手笔——N位设计师"闹"运。上周,我去连卡佛现场看了这些衣服,确实很赞,我个人最喜欢的是来自Stella McCartney的马术装。很nice,连卡佛做了很多这批设计的海报,都美轮美奂,在现场免费发放,而且量大且足……

除了这个《VOGUE》还做了一个奥运冠军的访谈,毫无疑问,惯例的做法也是拍大片+访谈,确实不惜工本,不过里面拍得好看的只有莫慧兰……

倒是那本四大时装周的别册,我看得津津有味,秋冬的Jil sander和Lanvin都令我俩眼放光。

不知怎么回事儿,这半年,我对《VOGUE》的阅读时间越来越短,也说不出哪里不好,也许是太好了,有点天上人间,不接地气。

《Elle》8月号

这几个月,《Elle》的时尚编辑miumiu都在帮我写明星时尚的点评,专业素养之好令我折服。但这期的《Elle》实在是让我失望到顶,也是奥运的专题,跟《VOGUE》相比,粗糙和小家子气了许多。首先那本别册,作为奥运北京生活的指南,我有点搞不清他给谁看?外地人?外国人?北京人?后面那两个,一个看不动,一个不用看,给外地人看,我觉得有点欺负外地人的意思,选择的介绍大多为大路货,实在没有什么惊喜。

其实8月的《Elle》有个很好的创意,就是找了一群北京工作的时尚摄影师拍北京,多好的主意,就是给他们的"权限"太大了,很多人的作品都跟时尚无关,我觉得要是可以把命题缩小,会更好看,毕竟他们是时尚摄影师,不是新闻摄影师,不是风光摄影师……可惜。

倒是本期的封面明星裴蓓贯穿了整本杂志,我对裴蓓的偏爱,支持我看完整本杂志……

《MilkX》7月号

封面依然是卖给了广告客户,这次是Folli Follie,不过封面的设计真是费尽了心机,堪称"奇技淫巧"。《MilkX》7月号也是为着奥运打主意,据说整个编辑部都拉到了北京,不过他们的针对性很明晰——给香港人看。

另外,都在做奥运,《MilkX》的角度显然是属于自己的,前面的商品推荐就看出了心思——介绍了一顶盛锡福的帽子,粉红色,可爱到让你怀疑这是老字号的东西吗?这里要赞叹的是这本杂志编辑的Spy eyes……

另外,《MilkX》采访了很多在北京的艺术家、摄影师、时尚从业者,选取的人物不是那么大牌,却使整本杂志洋溢着年轻……

不过比较"二"的一个做法,用了大概6个P,依托北京地图,做了一个北京的名牌、名车名表、电子产品购物地图,不光每个标注都不清不楚,另外,敢问,哪个香港人要到北京来买名牌?以京港两地悬殊的差价、以购物天堂的名声、以这一年来港币的贬值速度来判断,这样的脑残港人会存在吗?

但不管怎样,这本《MilkX》已经是近期我阅读快感最多的一本《MilkX》了。


红花

《milk》

这本杂志拿到我手里有一段时间了,《milk》已经无需评论,说好与不好都不合适,对于香港杂志的迷信,已经形成了一个一个属于它的读者"小刀会",说不好的统统劈死……

我想给这期的《milk》一朵小红花,其实不属于这本杂志,而是属于juno麦浚龙"512"慈善设计tee。在这么多为地震筹款而设计的tee里,这个是最好看的,充满了心思和创意。只是,不知道哪里可以买到……如果真的是juno自己设计的,相信他的天分要比"爱迪生"陈冠希高一些。

再说一句题外的,有最好,就有最坏,最难看的来自于GIORGIO ARMANI为vogue的设计,真是……忒糊弄人了。


号外

这个月很多……惊喜,与我。

A 王老师离开了他工作六年的时尚集团,去创建内地版的《GQ》,离开之前,我们有一次长达两万字的对话,我会收入到我的新书里一部分。祝我的好朋友王老师也能"手拿菜刀砍电线,一路火花带闪电"……

B 我的新书预计10月上市,mewe的设计师刘治治成为这本书的设计,我有很多期待,不要脸地为自己做个广告。

C 新书里有一些我认为的时尚达人的采访,最近进行到"北京头牌野模"密丝李媛,很可爱的丫头,我觉得她就是中国的Agyness Deyn……

D 刚过了我生日,"奔三"终于实现,我明白我再也不能玩童言无忌的游戏,我要成为祖国明日的花朵,开出一朵掐一朵……
TAGS:奢侈品产业代购
互联网 观潮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