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是《VOGUE》杂志1932年7月刊封面。时值1929-1933年的经济大萧条中期,图(图1)中的飞机从蓝天掠过,亦似观看飞行表演般的时尚感,亦似战争般的阴云,一位女士正伸手拥抱着"Vogue"、"Spring"、"Fashion"的字样,亦或是挥手道别。
图2是《Harper's BAZAAR》1939年10月刊的封面,此时欧洲已经进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然而"Fashion as usual(时髦依旧)"的文字跃然眼前,穿着时髦的女士仿佛与世事无关,经历过长时间的经济低迷对心态的磨练,一切都变得没什么大不了了。(图2)
20世纪30年代的西方社会前承经济危机,后启第二次世界大战,真是多事之秋啊。虽说经济低迷,然而人们特别是女人们需要找回一些生活的自信,和战争时期导致的不安全感不同,经济低迷期带给人们心灵上最多的是失望,而失望的心态又最易被转移,因此在这捉襟见肘的日子里女人们从来没有放弃过对时尚的追随,如梦似幻的感觉让人暂时忘却了囊中羞涩。
这个时期女人们追逐流行的来源不再是昂贵的高级定制服,而是更多精神层面上的愉悦,一切来源于电影和出版物。自从有了1867年创刊的《Harper's BAZAAR》和1892年《VOGUE》这样的专业时尚杂志,时尚流行的传导变得更加及时和实用。特别是当购买服装变得有些吃力时,自己做衣服穿又开始回归,那么这些杂志的信息就是最好的参照物和教材。
经济低迷并没有成为时尚的绊脚石,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新的时尚刊物的诞生。法国杂志《Marie Claire》于1937年创刊,Conde Nast (康迪纳仕集团《VOGUE》的母公司)也于1939年创刊了《Glamour of Hollywood》杂志,也就是现在的《Glamour》。这两个如今仍然响当当的名字就诞生于那样一个不景气的年代,可想这精神食粮对当事的人们有多么的重要。
挥不去的光影阴霾
插画和摄影师时尚杂志内容的重要载体,是传达信息的重要表现形式。30年代正处在时装插画的黄金时期,鉴于以《VOGUE》杂志为代表的时尚杂志中,大量的时装插画还未被时装摄影所取代,也因正处于这一个时装图像从绘画到摄影的转折时期,两者共存并都运用在出版印刷上,那么就统称为时尚"印像"了。(图三、图四)
图三中为《VOGUE》杂志1930年一期的封面,图四为著名时装摄影师Horst P Horst于1939年拍摄的一期的封面,很容易看出这个从绘画到摄影的完美过渡。而同样是两张脸孔,且都不完整都被光影遮蔽,或许是突出神秘感,或许内心也比较阴郁罢了。
总体来说这个时期的时装摄影都以冷静的构图和深沉的光影为基调,远离20年代那种金碧辉煌的装饰主义艺术风格,只是比较真实的反应出富有情绪的人的个体状态。面对经济危机,也没有必要怨天尤人了,只能在委屈的阴郁中暗自度过,少了战争带来的绝望,生活还在继续,只是有点遥遥无期。
图五为Cecil Beaton拍摄的《VOGUE》1933年11月刊封面,图六为Horst P Horst为1937年法国版《VOGUE》拍摄的时装照片,人物脸部强烈的光阴对比成为这个时期的突出特征。
"三十年代是一个精神至上的年代,流行对过去美好的时光的回顾。"
1930年当时的"零售王" Sears Roebuck (西尔斯罗巴克)公司指出:"30年代是一个精神至上的年代,流行对过去美好的时光的回顾。"想当初在二十年代大量聚集财富投入股票市场使得腰包膨胀,此时尽管时尚仍然瞬息万变,然而更多的女性却选择了自己做衣服穿以节约。
对过往时代的追溯是每一次社会大动荡之后的必然结果,这时候诞生了时装设计斜裁大师Madeleine Vionnet(维奥尼)就不足为奇了,她推出了一系列以古希腊为灵感的悬垂式女装。女神造型成为当时必不可少的流行,无论在时尚杂志还是时装照片中都频频出现。1931年的《VOGUE》和1935年的《Harper's BAZAAR》都刊登了时装摄影大师George Hoyningen-Huene为其拍摄的服装大片。那时候飘逸绸缎和绉纱制成的"希腊女神装"无处不在。这也印证了30年代的确是整个20世纪女性裙摆最低的年代。
"……仍然穿着时髦的衣服站在街角,在自己的白日梦里徘徊,以为自己是Marlene Dietrich(玛琳黛德丽)……"
George Orwell(乔治奥威尔)在1937年写道:有一样东西使得人们从一战后到经济大萧条时期的着装更为大胆,那就是电影。"一个辍学的女孩找到一份没有前途的工作,囊中羞涩却衣着光鲜。兜里虽有几枚硬币,确不代表着希望,仅在一个角落有一张床那称作家的地方。但是你确仍然穿着时髦的衣服站在街角,在自己的白日梦里徘徊,以为自己是Marlene Dietrich(玛琳黛德丽)……"
电影的音响革命恰与美国1929年的经济大萧条同时发生。大多数观众把看电影当作一种逃避和解脱。电影明星成为人们模仿和追捧的偶像,不是演员本人而是剧中的形象。因此30年代的服装看上去比以前更加华丽浪漫,有着独特的诱惑感和神秘的色彩,就像生活在好莱坞的大银幕里一样。
图十时装摄影大师Cecil Beaton为英国版《VOGUE》1936年10月刊拍摄的女演员费雯丽(Vivien Leigh)的照片,三年后她便出演了《乱世佳人》并迅速窜红。
经济低迷并没有阻碍人类社会科技的发展,新原料新款式以及新的理念仍然层出不穷。
从时尚杂志的印像中透视出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并不难。20世纪30年代,非比赛泳装的款式发生了革命性变化。背带代替了袖子,裤腿变得越来越短,领口也变得越来越低。在前"比基尼"时代,大量的pin-up美女插画充斥着男人们的视角,而这时候时尚杂志所刊登的一系列非比赛用泳装图像开辟了健康裸露的新风尚。
汽车也成为现代生活时尚的理想道具。1929-1930年凯迪拉克推出作为标准设备的同步齿轮系统和安全玻璃。同期,世界上第一台12缸发动机和16缸发动机也生产出来。1931年,全世界第一辆配有V16发动机的sport phaeton上市。
《VOGUE》1930年6月刊封面,《London Opinion(伦敦观点)》1930年封面,《La Vie Parisienne(巴黎生活)》1936年封面,都表现了汽车这个主题。的确在经济低迷之时,豪华的生活仅成为幻想的一部分,然而也不能低估了对科技发展的肯定和支持。
"股市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股票跌落,经济低迷时期随之而来。时尚本已成为人类现代工业的一部分,也会顺势推出相应的趋势看点。
三十年代的女性时尚正如这个时代一样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如果说二十年代纸醉金迷的生活还有着明显的贵族气息,那么经过三十年代政治经济社会的重新整合,服饰更加简化阔形更加流畅,正家迈向现代社会形态的标准,为之后的女性意识回归以及二战后new look样式的诞生打下了基础。而当下社会的时尚趋势也正有着相似的矛头。
"复古既时髦"
效仿30年代对古代埃及风格的回归,眼下许多设计师也早已打出了"安全"大旗。因此马上从衣箱里翻出上世纪60年代的圆点连衣裙、70年代的花卉图案、80年代的机车夹克吧。
"大既是美"
那些上世纪80年代的基本廓型成为当下最为实用的复古。箱型轮廓、宽大的垫肩、夸张的饰品,成为熬过这个寒冬的必需品,即是对富贵的憧憬也是滋长信心的外衣。
"少既是多"
Less is more这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特征,历经十年兴衰恰好又回来了。Raf Simons带着Jil Sander回到了主流市场,单色、简洁,而细节变得更为重要。
"梦既是真"
无论何时,做梦都是被允许的,特别是在现实不能满足需求之时。科幻和神化通过影视媒介带给人们暂时忘却的能力。木乃伊的绷带装、外星人的飞行夹克都成为当下的时髦。
人类社会是单向双行线,一面经济危机、世界大战、朝代更迭,一面人类仍然在精神层面保持旺盛。因此一夜间的"破产"并不能一夜间消除精神层面的富庶。如果说时尚就是来得快去的也快,十年一轮回,那么,也许经济危机也可算得上是一种时尚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