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好友前几天打来电话,告诉我他不做电子加工了,一个大跨步做起了品牌服装代工。聊天中朋友透彻剖析出电子行业的种种弊端,夕阳产业,竞争激烈,利润太低。而说到刚转行的时尚产业,他好像也没有得到什么惊喜。
"我觉得时尚产业并没有看着那么光鲜,没想到利润也没多大",还是个时尚界新兵的他由衷地说了这么一句话。
"其实你的问题不在于做什么行业,而是你在做那个1,不是6",我轻松的把郎咸平教授的非常"6+1。"理论给活学活用了。
郎教授的"6+1"理论估计大家都很熟悉了,在这里就不多说了,其实就是一个对于产业链的形象说法,处于高端的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这些为6,而处于利润低端的产品制造就是1。这个理论在看似风光的时尚产业同样有效,我们不妨举例分析一下。
美国时尚产业上市品牌Coach,这个在美国并不被太多人感冒的箱包配件品牌,最近几年在亚洲,特别是日本和中国的受欢迎程度不断升温,每年都在以超过20%的速度增长,而它的生产基地之一就坐落在广州,一个专门为各大品牌做代工的工厂里。分析这个市值超过100亿的品牌时你会发现,它的制造成本居然只占销售额的25%左右,除去40%多的广告、销售、管理及运营等各项参数之后,它的主营利润,也就是纯利润高达30%-35%,而它在广州的这间制造工厂,虽然省去了广告、零售等这些过程和费用,但纯利润却是少得可怜的4%-5%,差距就这样产生了,由此可见6和1之间的差距到底有多大了。
而即使同属于6的集团,之间的差距也很大,我们不妨再一起对比两家很有趣的公司,Joyce和I.T。Joyce虽然最近几年营业额直线增长,但盈利情况一直不好,以至最后忍痛卖给吴光正家族旗下的连卡佛才得以保住公司,分析后不难发现Joyce在做6,但没有自主品牌的尴尬让它无法把6做全,相对来说其实仍然在给品牌打工,超过80%的成本和营业费用,导致其纯利润只有6%-7%,甚至前几年盈利在-30%。而沈嘉伟的I.T集团在代理很多世界一线和潮流品牌的同时,大力推广和塑造了一批自己旗下的品牌,比如b+ab, izzue等等,从而真正把6做全,制造成本只占销售额的40%左右,从而得到15%-20%的纯利润。
所以说真正把6做大做全,才是我们在世界站稳脚跟的基础。不要今天看电子加工不好做,就跑到时尚产业,难道明天时尚产业不行了,就换去做房地产吗?那不过是一种变相的妥协。做自己的品牌,苦心经营才是硬道理。曾经的泉州是出名的运动鞋代工大户,不是也被一场金融风暴刮醒,从而出现了中国的"特步"、"鸿星尔克"。对于"6+1"的问题,借朱熹的一句诗给大家"为有源头活水来"。
(本文已由21世纪经济报道发表,未经同意,请勿转载)
原文链接:
月之海的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