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夏奈尔Pre-Fall 2010秀已于12月3日晚在上海黄浦江轰动落幕,不过看起来其"雷人"的余威似乎久久没有散去。因为这个据调查在国人中品牌普及率和美誉度最高的奢侈品牌第一次给了国人一个集体"避雷"的机会。

这个冠以"巴黎-上海梦幻曲"的大秀包括71套服装以及一部由Karl Lagerfeld 亲自执导的短片。短片以Coco Chanel梦游中国为线索,分别进到60年代、40年代、30年代、20年代以及清朝的中国。且不说"上海"的表达难觅影踪,即便那些所谓的"中国人、中国事和中国元素"最后也是难逃"老外看中国"的结局,着实有些贻笑大方。

按照Karl Lagerfeld在接受WWD采访时自己的说法,他去过北京与香港,但没有来过上海,他需要一个与工作相关的理由来到这里,于是便有了这次大秀。显然Karl需要一个理由,于是他需要把他之前缺乏认知的上海与巴黎之间扯上些因果关系,来完成他的"巴黎-上海"大秀。这也就说明为什么大秀皆是"只见中国,不见上海"的表达。而即便我们可以称之为"中国风",看起来他对中国的认知也没有超越太多的"老外"。关于这一点,显然Karl也是心知肚明,他一再强调,这是关于对中国的想象,并非现实。这是一种精神,是灵感,但与中国无关。这并非是真正的事物比如京剧或其他。并且借由短片中最后皇帝意味深长地对Coco说:"历史上的细节并不重要,因为这一切只不过是一场梦。"极好的托辞!老佛爷果然精明过人。

问题在于,即便只是一场梦,即便一切并非现实,这也是一个中国梦。既然是试图进军中国市场讨好中国消费者的中国梦,就一定绕不开中国消费者并需要被他们接受。身处其中的中国消费者对自家文化可不是"雾里看花",哪容得门外汉把"中国元素"演绎得如此"歧义"。 且不说短片中频频出现的雷人造型与话语,比如60年代的红卫兵装束的女孩坦言自己更爱牛仔裤之类。所谓的中国元素大致包括凉帽、马褂、中国红、毛式中装、刺绣、解放帽、立领等诸多因素和形式,表现手法是把以上诸多元素进行粗暴 "拼凑"和"组装","上海风"是完全谈不上的,"中国风"在这里也是"只见堆砌,不见精神"。老佛爷在这里表现得毫无新意,我们无法与他的时尚背景相联系,他也只是把 "中国风"系列以老外的方式暴力演绎了一把。

总结起来,本次大秀的三大"雷人"Look为:

1、斗笠女
这是在本次秀中反复出现的造型,经典的夏奈尔式套装或晚装搭配一顶"斗笠"。视觉感受是"不伦不类"的,而显然老佛爷还把这当成"中国元素"的符号了。事实上这事绝不新鲜,因为早在30多年前,在1977-1978巴黎秋冬时装发布会,伊夫-圣罗朗就推出了轰动一时的"中国风"系列,设计灵感正是来自清代官服中的凉帽和马褂。所以,我想"斗笠"是老佛爷对清朝凉帽的演绎,尽管很多人认为这更象越南人的帽子。事实上,即便欧洲人无法区分中国人或越南人(就象中国人无法区分法国人或德国人),即便时至今日,国外诸多报滩书店中仍然充满众多此类Image,让一些闭塞小镇的老外依然认为中国人还是"长袍马褂";我们依然无法原谅老佛爷,因为他阅尽人间时尚,却对中国的灵感演绎还停留在30年前,没有任何的长进。

2、红卫兵
文化大革命奇怪地给予老外太多想象空间,他们不明白其中真正的意义,却为此类表象而狂热不已。Karl也未能免俗,从60年代的毛式中装和解放帽中找到灵感,并结合典型的夏奈尔细节比如滚边以及"来自中国的绗缝"等,当然还有"中华立领",组合的最后效果就是雷人的"红卫兵"哥哥。

3、香奈尔
把"香奈尔"三个超大的字象招牌一样绣在黄色针织衫的胸前令国人群情愤慨,也是老佛爷登峰造极的作品。无论现实如何,稍有文化的中国人在此只能用"恶俗"来等同于此设计。

或许我们的要求太高,或许我们只能以"第三只眼"来看待他们。但无论如何,至少我们的视觉不能被强暴。或许,再多一些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再多一些对中国现状的关注,在原始的因素上再多些升华与提炼,这是"老外"设计师们必须做的。否则,就会"很雷很歧义"。
TAGS:奢侈品产业代购
互联网 观潮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