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秋冬上海时装周刚刚落下帷幕,其中Ann-Sofie Back的秀爆满程度出乎想象,原来大家强调front row,意思是坐在秀场头排是很有面子的事情,不是杂志大编就是精品店买手,亦或是品牌VIP。不过,那场秀坐front row则可能略显尴尬,因为由于入场观众太多,第一排前的地上也坐的满满当当。于是,front row们都没有机会拗造型了,连二郎腿都可能翘不舒服。
当然,人多是好事情,说明Ann-Sofie Back受欢迎。一方面是瑞典领事馆邀来诸多相关人士,另一方面确实有不少时装相关从业人员慕名前来一睹这位从圣马丁毕业,在英国建立名声,现任瑞典前卫牛仔品牌Cheap Monday创意总监的个人品牌。事前,美国权威时装媒体《Women''s Wear Daily》专门做报道,题目叫《Back to Shanghai》,意思说她觉得时机成熟,是拓展中国市场的机会了,当然WWD也补充了一句说上海时装周还只是一个Local Event本地活动。
上海时装周影响力有限,确实如此,不过不能否认它正在不断提升。先说观众质量,前些年常会发现不明真相的阿姨大叔来开洋荤,现在观众们穿着不说高级定制,也大多精心打扮一番。街拍网站的摄影师请观众配合拍照也方便了许多,观众们不但非常配合摆出Pose,还展示自己身上的点睛之笔。
回到秀本身,Ann-Sophie Back没用外模,妆容也较朴素,不明真相的老阿姨说不好看。我只能笑笑说这才叫high fashion,看不懂就对啦。不过,这也说明人民群众的时尚普及之路任重而道远。
中国的时尚市场发展迅猛,各大品怕更是十分重视,奢侈品领域,Chanel专推巴黎上海系列,Dior和Prada都到中国拍广告大片,前脚Calvin Klein把全系列搬到上海吴淞口走秀,后脚Dior也要在上海走Cruise度假系列大秀。零售商领域,Uniqlo优衣库要在上海开全球最大旗舰店,而Zara同属西班牙Inditex集团的高端品牌Massimo Dutti也在上海开店,转眼Inditex集团一半品牌已经进入中国,年末更有美国休闲装巨头Gap的入驻。
说了这么多,都是老外唱戏,既然消费会起来,本土时装周也该热起来。记得另一家国际权威时尚媒体WGSN曾采访在北京中国国际时装周作秀的郭培,那年她的衣服工艺之复杂达到登峰造极地步,200万的花费更是据说耗尽了公司一年的利润。不过,如此做法显然不是商业品牌运作的方式。因此WGSN的报道也好像在介绍一位艺术家。
上海时装周没有北京中国国际时装周的评奖机制,自然不会有服装产业集群的厂家前来参加。但是上海的城市属性又让众多独立设计师不能回避,从去年同期的09秋冬上海时装周开始,有周翔宇、李鸿雁、吉承等国内时装媒体力捧的海归年轻设计师,他们不是昙花一秀,而是会再次选择时装周作秀。万易梦、杨冠华和张弛都已经连续参加。而初次作秀的Lina Ma这位推出“可以穿戴的高级女装”的旅法配饰设计师更是在秀后采访中感谢大家支持时流泪不止,坦言作独立设计师的艰辛。
设计师是时尚产业的核心,时装周是设计师的温床。上海是否需要和能够打造成全球第六大时装之都无需争论,如何帮助设计师就是关键。令人欣喜的是上海时装周未来应该不必在像过去那样在城市的各个新建创意园区之间流浪。上半年在静安寺附近的800秀下半年在复兴公园,一个稳定的场所可以让大家都专心下来,品牌效应也会逐渐沉淀。
最后,就是需要产业大佬来扶植一下,不说米兰和巴黎,更具借鉴意义的是纽约和伦敦。工业化的纽约时装周背后有CFDA美国服装设计师协会的支持,而伦敦时装周每季都会资助新锐设计师,Fashion Fringe由John Galliano挂帅,而Fashion East则由Topshop资助。这年头大家都来搞基金,何不联合几家大企业来搞个时尚基金培养咱们自己的设计师?